韩国“岁月”号沉船事故震惊了世界,应急救援成为此次事故的最大短板。结合国务院公布的《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3.1”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调查报告》,救援不利不仅成为这两起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由于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当灾害或事故不可避免的时候,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是唯一可以抵御事故或灾害蔓延,并减缓危害后果的重要措施。思考灾难事故的前因后果,对于提高我国应急救援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安全应急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赛迪智库工业安全生产研究所结合互联网思维这一热点,认为平台化、大数据、简捷性、网络式等互联网思维可以为应急救援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提出了建立健全多部门支持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形成开放式的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保障支撑平台、开展多样化应急救援试点工作、支持社会化的安全应急体验服务体系建设等建议。
应急救援系统信息处理能力不足
应急救援预案制订得好坏,对于救援准备是否充分、行动是否及时,都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各种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多发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增强,对救援力量、救援方法、救援成功率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管理体系以及关键技术仍亟待突破。如山西“3.1”特大事故和韩国“岁月”号沉船事故,都是几乎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报警信息,救援力量也快速到达了现场,但还造成大量人员死亡的灾难,不禁引人深思。 应急援救预案缺乏针对性。应急救援预案是我国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救援预案制订得好坏,对于救援准备是否充分、行动是否及时,都具有重要作用。好的方案可以防止次生危害发生,减少损失和降低人员伤亡。然而,我国的许多应急救援预案千篇一律,针对性差,存在格式化、内容脱节、设定简单、重点不突出、不切合实际、缺乏操作性、修订不及时、不进行评估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预案的使用,甚至制约了应急救援的进行。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外应急救援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不足,无法应对应急救援管理中海量数据带来的冲击,更没办法运用海量数据为应急救援服务。如此次韩国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因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救援手段,甚至采取了错误的施救措施,都直接造成了救援的延缓和失败,这在我国应急救援中同样存在。 应急救援力量协调性差。如何快速形成有序、高效的应急救援能力,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目前,随着我国救援体系的发展,以专业救援队伍为龙头,公安、消防、解放军、武警、民兵预备役、志愿者组织协调行动的科学应急体系正在形成,各地相继建立了行业和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但由于应急力量比较分散,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统一协调,当发生重特大事故或灾害时,在救援过程中往往存在职责不明、机制不顺、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缺乏有效协同,难以形成整体救援能力。
此外,救援信息保障技术落后,当面对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重特大事故灾难时,往往存在指挥信息不畅、资源共享困难等问题。国外也有此类情况,如此次韩国的救援,缺乏协调统一指挥,是未能实施有效救援的重要原因,我们当引以为戒。
应急救援演练难以满足社会需要。现代社会,安全应急演练不仅是事故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应急水平的需要。传统上,更多地是进行必要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检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效果。当今社会,不仅生产安全的复杂性更高,而且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也使得社会和公众对于应急处置与救援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提高全社会的事故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对应急演练提出了新课题。让实训、体验成为应急演练的主要方式,是改变当前应急救援演练缺乏针对性和难以满足需要的有效途径。
采用互联网思维改善应急救援效果
平台化、大数据、简捷性、网络式等互联网思维可以为应急救援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平台化为应急救援开辟新渠道。建立向社会开放的自主应急救援服务平台,打破封闭的应急救援管理体制,一方面可以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疏通应急救援信息的来源渠道。例如,借鉴国外紧急救援(E-Call)业务的模式和经验,在物联网条件下,将先进的车联网技术和各种救援信息网络相结合而建立的应急救援服务平台,已经在国内进行了联运试验和演练,取得了良好效果。
大数据为应急救援提供有力武器。以大数据为工具,可以快速提供综合的决策模型,为应急决策指挥提供支持,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大数据时代提供了海量数据及其处理能力,将其应用于主动安全和应急救援系统上,将有效改善应急救援的现状。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整合信息数据,构建起安全模型,综合分析各类事故、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满足应急救援所需的实时获取信息、预测预警、智能研判、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和辅助决策等需求。此外,可靠的信息来源,除了保障应急救援决策外,还有利于开辟正面的信息发布通道,堵住谣言散布的渠道,准确清楚地向公众传递相关信息,减少次生伤害,避免社会恐慌。
简单快速是满足应急救援的根本需要。追求简约、快速的互联网思维,为赢得宝贵的救援时间提供保障。在互联网时代,海量的信息经过大数据的处理,将形成分类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的个性化方案。应急救援管理系统通过对实时突发事件的感知数据、历史数据、决策模型以及应急资源等信息进行网络集成,实现信息快速收集、抽取、挖掘、分析、预测和推演,可以进行智能化动态决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信息快速地传递到各执行单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信息的功能,使各救援力量都能更快、更清楚地了解情况和任务,实现应急救援最好的决策和执行效果。 形成体验化应急救援服务网络。在互联网时代,应急救援所带来的服务,不仅能带来商业价值,亦能产生社会价值。在当前社会,应急救援及演练,除政府主导的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外,更需要广大民众参与,才能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高效应急救援网络体系。 要把开展安全应急救援实训、演练等安全服务,作为安全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加以培育,建立政府支持、社会投入、公众参与的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体系。第一,要设立安全应急培训实训基地,将基础理论培训、现场装备设备实训、安全技能和应急逃生仿真模拟实训融为一体,全面开展仿真模拟体验式培训。第二,通过互联网,建立专业的应急救援网络教育培训体系,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应急救援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第三,要建立专业网站,平时,宣传应急救援技术、产品、服务、案例等信息;在救援时,传递救援信息、自救手段,实现信息交流等功能。
四方面入手提高我国应急救援能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多部门支持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应急救援管理体系。历经10多年的建设,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物联网支持的条件下,要建立涵盖应急救援中预警、决策、指挥、协调、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平台。一是要完善现有各系统的兼容性,重塑整个应急救援的体制、机制和流程;二是要重视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强化数据(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整合等;三是提升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系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建设硬件更为强大的数据管理平台和数据库。 二是形成开放式的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保障支撑平台。依托大数据支撑的物联网技术,建立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的应急救援服务平台。一是支持建立自主呼救系统。该系统立足成熟的经验数据库,能精准判断所需的救援资源,可以自动发出相应的调度请求,形成兼容公安、卫生、消防、交通等多种救援力量的应急救援支撑平台。二是重视安全监管与应急救援共享平台的建设。安全监管平台是保障安全的源头之一,将日常的安全监管与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共用,提供架构统一的技术支撑体系,既可以完成监管部门日常安全监管工作,也能够应对各类突发安全事件的处置需要,还解决了应急救援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和维护问题。 三是开展多样化应急救援试点工作。根据应急救援的需要,开展互联网支持下的新业态试点示范工作。一是选取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如在矿山,通过各种感知、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实现对真实矿山整体及相关现象的可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监控,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二是搭建城市突发事件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统一信息平台。在城市中,通过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实现对城市公共场所、道路交通、地下管网等人、车辆、物资流动的识别与监控,达到人安全出行、车辆安全运行以及物资有序流动的安全状态,有利于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三是在交通领域推广自主应急救援系统。针对当前伤亡事故最大的交通安全领域,通过对我国自主应急救援系统进行标准化,支持后续试验、演练以及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批量化,最终促进适应我国国情的系统和平台服务产业的发展。 四是支持社会化的安全应急体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安全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建设社会化的安全应急培训实训基地。作为安全服务的新模式,实训基地将依托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在政府支持下,实现基础理论培训、现场装备设备实训、安全技能和应急逃生仿真模拟实训的一体化。第一,面向企业特种作业人员。重点对高危行业、岗位的从业人员,以模拟操作方式,解决作业安全、应急处置及逃生等仿真环境下的实训培训。第二,面向安全监管执法人员。通过模拟实际环境下的执法培训,使安监管理人员能够了解执法环境、熟悉检查内容、掌握执法技能、学会应急处置方法。第三,面向公众的体验式安全培训服务。针对学校学生、机关工作人员和城乡居民等社会各层次人员进行,重点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应急逃生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演练和体验,实现自我安全型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