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王勇:深化防震减灾国际合作 守护人类美好家园

2018-05-12应急管理部

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

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成都开幕

王勇宣读致信并致辞 黄明主持开幕式

5月12日,由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回顾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和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成就,总结交流十年来国际社会在地震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研讨会致信,国务委员王勇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主持开幕式。

向世界传递推进减灾国际合作的真诚愿望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信中指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习近平强调,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中国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希望各位代表围绕本次研讨会“与地震风险共处”的主题,踊跃参与,集思广益,为促进减灾国际合作、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王勇指出,习近平主席专门向本次会议致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推进减灾国际合作的真诚愿望,对于进一步深化防震减灾领域国际合作,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开幕式上,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尹力致辞。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会主席索恩雷、新加坡民防部队总监叶伟德、亚洲地震委员会主席巴纳吉分别发言,对中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据了解,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分别于1982年、1992年、2004年成功举办了三届,对深入研究大陆地震活动、减轻震灾风险危害发挥了积极作用。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与地震风险共处”,分设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区域国际合作5个专题,聚焦地震科学研究热点、地震安全服务、应急救援等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和研讨,对于促进国际地震学界交流合作,特别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震安全领域合作,共同提高地震灾害综合抵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研讨会得到国内外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共有32家发起单位,其中国外12家。研讨会邀请了18名院士和9名国外知名专家对研讨会进行学术指导,吸引了来自40余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出席,200多名国内外专家参与筹备。在主会场之外,研讨会还设立了11个分论坛,共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关国际组织的1000多名嘉宾、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具有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形成

王勇在致辞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致力于最大程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成功应对了庐山地震、鲁甸地震、九寨沟地震、新疆精河地震等一系列重大地震灾害,取得了抗震救灾工作的一系列重大胜利,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从研讨会上了解到,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治理体系正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作专题部署,全国制定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及各级各类预案。重大自然灾害防范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已经发布实施了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完成近百个城市、100多条活动断层调查,彻底取消了不设防地区。救灾救援保障更加坚强有力,全国组建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80支省级救援队,实施了23次国内外重大地震紧急救援行动。全国建成各类避难场所1.3万余座,建成国家、省、市、县4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幅提高灾后救助标准。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也取得了新突破。我国建成了由3000余个观测台站组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震数字观测网络,建立了高速铁路地震预警中国标准体系,发射了中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高精度、多载荷地震物理场观测成为现实。

此次研讨会上,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地震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凝聚国内外专家共识,提出减轻地震灾害风险的科学建议,展示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初步研究成果和数据共享方案,发布《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英文版。会议期间还将举办多场双、多边会谈会晤,进一步深化防震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

发起四项倡议积极应对防震减灾工作新形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当前防震减灾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也引起了与会嘉宾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思想和本次会议致信中提出的明确要求,为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王勇强调,党的十九大对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思想和本次致信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救抗相结合,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以落实“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为抓手,着力构建适应地震安全需求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学技术现代化、业务体系现代化、服务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现代化,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以新时代防震减灾工作新成效,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同时为世界各国抵御应对重大自然灾害贡献中国智慧和有益经验。

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同心协力、共担责任、同舟共济。王勇提出四点倡议:一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希望国际社会在地震和地球物理场观测、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等方面互相学习、互促进步,共同提高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二是建立高效协同机制,希望各国之间通过建设“一带一路”地震和海啸监测预警台网、加强对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防护等措施,共同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共同守护我们美丽家园。三是推进重大科学研究,中国正在实施和酝酿若干重大科学计划,中国地震科科学实验场建设已经启动,欢迎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加快推进地震科学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四是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各国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创新社会多元联动模式,在夯实减灾基础和应对地震灾害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提升防震减灾工作效能。

黄明在主持开幕式时强调,设立应急管理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保障人民幸福安康的战略高度,着眼于中国灾害事故多发频发的基本国情、提升国家抵御各类灾害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应急管理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不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现代化水平,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收藏
评论
中科曙光历军:从科技抗疫到科学应急预警 使命重大
全球疫情尚未结束,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技术优势,把面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的诸多不确定性尽可能变为确定性,让应急管理最大程度地实现从“事后追踪”到“事前预警”,是当下重要的现实课题。

0评论2020-05-26

骆沙鸣: 防控疫情常态化下 推动应急产业高质量发展
骆沙鸣建议,要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统筹纳入城乡发展规划,要将部分应急产品和服务项目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引导社会资本等以多种形式参与应急产业和应急服务的专业化项目。

0评论2020-05-26

习近平: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要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监管执法能力、辅助指挥决策能力、救援实战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

0评论2019-12-04

黄明: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7月2日,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主持召开党组会议和部长办公会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思想,总结分析上半年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部署下半年安全生产工作。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严守安全生产红线,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以深入扎实的工作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0评论2018-07-04

付建华:扎实抓好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实
6月15日,应急管理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机关临时党委书记付建华主持召开部直属机关党组织书记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国家机关各单位机关党委主要负责人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视频会精神,对加强部直属机关党的建设特别是机构改革期间党建工作进行部署安排。会议首先宣布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关于同意成立应急管理部机关临时党委的通知》。

0评论2018-06-20

王勇: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夯实安全发展基础
国务委员王勇16日在京出席2018年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他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坚持生命至上、安全发展,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安全生产保障。

0评论2018-06-19